衡陽753個老舊小區完成微改造
衡陽日報5月20日訊(全媒體記者伍施施)初夏的午后,雁峰區白沙洲街道白竹皂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多功能活動室里傳出悠揚的歌聲,衡紡機小區居民劉登美正組織街坊鄰里排練歌曲節目。她高興地對記者說:“現在我們小區成了網紅打卡點,以前泥濘坑洼的道路變成了嶄新的柏油路,荒草遍地的足球場成了整潔亮眼的塑膠健身場......大伙都說好。”
城有千萬樓,樓是最小城。我市啟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以來,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在補齊基礎設施、完善老舊小區居住功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優化人居環境、提升服務水平等方面不斷發力,通過實實在在的變化,讓居民們感受到了“幸福來敲門”的喜悅。

▲孩子與家長在改造一新的石鼓區赤帝巷看衡陽壁畫?!鋈襟w記者周圍 攝
市委書記秦國文在調研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時強調,老舊小區改造是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要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辦到群眾心坎里,要建立城市基礎設施建管標準,不斷提升建管水平,營造“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推動形成共建共享共富的生動局面。
據統計,全市建成于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共有1548個,截至2021年,共改造老舊小區753個。今年,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我市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城市更新行動,繼續完成224個城鎮老舊小區微改造任務,目前已完成設計163個。
改出“特色小區”----
因地制宜,“城市舊貌”化為“城市記憶”

▲雁峰區白竹皂社區新修的足球場?!鋈襟w記者周圍 攝
“社區足球場去年初全面翻新后,昔日代表企業在球場上拼搏的隊員們,又重新回到了場上。”年過六旬的衡紡機小區居民張建生是球隊主力,在他看來,這個承載著衡紡機廠一代職工回憶的“老球場”換上新裝后,與附近的兩臺機器遙相呼應,加上青磚紅瓦與成蔭大樹,真正為衡紡機人開啟了那段“青蔥歲月”。
作為典型的國有紡織企業老舊小區,衡紡機建于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城市發展與產業轉型,企業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但對于遠離家鄉上海來衡的衡紡機人而言,這里是他們的第二個家。“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前,市、區住建部門走訪調查發現,居住在此的居民大多是過去工廠的職工,他們非常懷念曾經的衡紡機,這種情感隨著時間推移也愈加深厚。”白竹皂社區黨總支書記劉娟告訴記者。
正是了解到這一點,2020年,白竹皂社區啟動衡紡機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時,增加了人文環境提升行動,加入了許多工業元素,不僅在小區設置文化長廊,還擺放了凝聚小區居民回憶的紡織機、打磨機,并根據小區歷史文化重新設定了道路標識標牌。

▲石鼓區陜西巷小區夜景?!隼钭?攝
同樣著眼于“城市記憶回歸”的還有位于石鼓區的陜西巷片區。20世紀90年代,陜西巷是衡陽最繁華的住宅區,老陜西會館、蘇式澡堂等建筑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改造后的陜西會館保留了原陜西會館中式和西式結合的建筑特點,用紅磚、木窗和灰瓦結合西式立柱和門頭造型,凸顯原有陜西會館的歷史風貌。陜西巷商業街區通過外墻修繕整治,房屋空間整治,以紅色磚房為主色調,打造了“暮光余暉看陜西巷”的紅色文化情懷商業街。

▲游客在改造一新的珠暉區保衛里打卡拍照?!鋈襟w記者彭斌 攝
“老城煥新,既需要大手筆建設帶來的風貌刷新,也不能忘記那些溫暖人心的煙火氣息。”市住建局局長李育全向記者介紹,在舊城改造中,我市堅持傳承文脈,圍繞鐵路片區、工業片區、紅色片區等,布局了保衛里小區、衡紡機家屬區、特變花園小區、衡師小區等舊改項目,不僅給人們以文化的滋養,也為老舊小區改造如何尊重原有肌理、保護現有文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路。
改出“滿意小區”----
問計于民,“政府配菜”變為“居民點菜”
業主“刷臉”就能進門;小車進出小區可自動識別業主車牌號;客人來訪,在小區門口登記......在珠暉區冶金街道友愛里社區龍山里小區,小區管理已經實現了從開放式到智能化的轉變。

▲石鼓區合江街道安置房?!鋈襟w記者周圍 攝
事實上,衡陽老舊小區的改造不僅在內容上獨具特色,在廣度和深度上也有延伸。廣度上,充分整合小區亟需整改的,如雨污分流、道路基礎設施、水、電、氣改造等必改項目,以及加裝電梯、增設停車位等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可改項目,統一規劃、綜合改造;深度上,小區改造的觸角延伸至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在安全、健康等居民特別關心的問題上“下功夫”。
說起過去的龍山里小區,周圍的居民都直搖頭。該小區是原冶金廠在2000年建成的職工家屬房,時移至今,房屋老化、設施破損、環境臟亂等問題逐步呈現。今年以來,友愛里社區在該小區導入“社區管理小區化、小區管理物業化、物業管理法治化”的“三化”治理模式。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走訪,圍繞“小區怎么管理”“物業費用怎么收取”“停車費怎么收取”等問題,組織居民召開“屋場懇談會”。按照居民的需求,小區先后安裝智能門禁系統、增加監控攝像、設置停車位、加裝非機動車棚等,將居民提出的問題一條一條落實。
針對居民群眾的健康需求,蒸湘區蒸湘街道溫家臺社區設置健康小屋,開設健康教育知識專欄,邀請專業人員向轄區居民群眾講解健康知識,還免費提供血壓、血糖測量等服務。同時,在居民群眾居住較為集中的都市村莊小區、蒸水灣小區,設置自助式健康自測點,方便居民群眾自測身體。
“老舊小區最迫切需要改什么?怎么改?小區居民最有發言權。”李育全說,在老舊小區改造前,相關部門組織居民召開屋場懇談會,讓大家提出看法,一條條建議收上來后,牽頭部門對改造方案一次次修改完善,再對老舊小區的“疑難雜癥”對癥下藥,做到精益求精,確保老舊小區改造合民意。
改出“和諧小區”----
從看到做,“一家獨唱”轉為“大家合唱”
“這個地方是一塊菜地,不僅占用了我們的休閑空間,還時不時散發出一股臭氣。”
“家里的窗戶已經上了年紀,一到下雨天,我們就遭殃,希望在改造中能徹底解決。”
......
質監站小區位于衡山縣開云鎮大橋社區,樓齡超過20年。過去,這里不僅環境糟糕,房間還有滲水的問題,隨著老舊小區改造政策深入人心,小區居民紛紛建言獻策。
面對群眾呼聲,去年,衡山縣啟動質監站小區舊改項目,除了用好老舊小區專項改造資金和中央基礎設施配套資金,還多方籌集改造基金,發揮集聚效應,整合供水、電力、電信等各部門的專項資金完善小區配套設施,動員小區所屬單位和居民主動出資共同提升居住品質。例如,電力部門利用專項資金在小區內規整線路安裝充電設備;單位集體出資將原來臟亂的菜園改成了標準的健身廣場;小區居民配合房屋外立面改造自主更換門窗等。小區改造完成后,居民對生活品質要求也提高了,紛紛要求加裝電梯,部分業主還重新裝修了老房子,老舊小區煥發新的生機。

▲粉刷后煥然一新的石鼓區演武坪社區?!鋈襟w記者周圍 攝
讓居民主動參與“買單”難嗎?在石鼓區青山街道青山街社區,居民在雨棚、油煙凈化器、門店招牌更新等項目上,就是按不同比例由居民和政府共同分擔改造成本。“老舊小區改造不僅好看,而且實用,改到了我們心坎上,出錢出力我們很樂意!”青山街社區居民劉女士說,她們樓棟居民還主動籌資,讓老樓棟裝上新電梯,過上了“一鍵直達”的新生活。
“點多、面廣的老舊小區改造,不可避免會面臨資金匱乏的難題,近年來,我市打破政府一家獨唱局面,充分發揮居民主體作用和撬動社會資源,逐步形成了政府、居民、社會共同打造美好家園的格局。”在李育全看來,老舊小區不但要建好,更要管好,后續的管理更要充分借鑒“各出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經驗,凝聚老舊小區改造強大合力。
城有千萬樓,樓是最小城。我市啟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以來,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在補齊基礎設施、完善老舊小區居住功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優化人居環境、提升服務水平等方面不斷發力,通過實實在在的變化,讓居民們感受到了“幸福來敲門”的喜悅。

▲孩子與家長在改造一新的石鼓區赤帝巷看衡陽壁畫?!鋈襟w記者周圍 攝
市委書記秦國文在調研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時強調,老舊小區改造是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要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辦到群眾心坎里,要建立城市基礎設施建管標準,不斷提升建管水平,營造“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推動形成共建共享共富的生動局面。
據統計,全市建成于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共有1548個,截至2021年,共改造老舊小區753個。今年,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我市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城市更新行動,繼續完成224個城鎮老舊小區微改造任務,目前已完成設計163個。
改出“特色小區”----
因地制宜,“城市舊貌”化為“城市記憶”

▲雁峰區白竹皂社區新修的足球場?!鋈襟w記者周圍 攝
“社區足球場去年初全面翻新后,昔日代表企業在球場上拼搏的隊員們,又重新回到了場上。”年過六旬的衡紡機小區居民張建生是球隊主力,在他看來,這個承載著衡紡機廠一代職工回憶的“老球場”換上新裝后,與附近的兩臺機器遙相呼應,加上青磚紅瓦與成蔭大樹,真正為衡紡機人開啟了那段“青蔥歲月”。
作為典型的國有紡織企業老舊小區,衡紡機建于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城市發展與產業轉型,企業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但對于遠離家鄉上海來衡的衡紡機人而言,這里是他們的第二個家。“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前,市、區住建部門走訪調查發現,居住在此的居民大多是過去工廠的職工,他們非常懷念曾經的衡紡機,這種情感隨著時間推移也愈加深厚。”白竹皂社區黨總支書記劉娟告訴記者。
正是了解到這一點,2020年,白竹皂社區啟動衡紡機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時,增加了人文環境提升行動,加入了許多工業元素,不僅在小區設置文化長廊,還擺放了凝聚小區居民回憶的紡織機、打磨機,并根據小區歷史文化重新設定了道路標識標牌。

▲石鼓區陜西巷小區夜景?!隼钭?攝
同樣著眼于“城市記憶回歸”的還有位于石鼓區的陜西巷片區。20世紀90年代,陜西巷是衡陽最繁華的住宅區,老陜西會館、蘇式澡堂等建筑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改造后的陜西會館保留了原陜西會館中式和西式結合的建筑特點,用紅磚、木窗和灰瓦結合西式立柱和門頭造型,凸顯原有陜西會館的歷史風貌。陜西巷商業街區通過外墻修繕整治,房屋空間整治,以紅色磚房為主色調,打造了“暮光余暉看陜西巷”的紅色文化情懷商業街。

▲游客在改造一新的珠暉區保衛里打卡拍照?!鋈襟w記者彭斌 攝
“老城煥新,既需要大手筆建設帶來的風貌刷新,也不能忘記那些溫暖人心的煙火氣息。”市住建局局長李育全向記者介紹,在舊城改造中,我市堅持傳承文脈,圍繞鐵路片區、工業片區、紅色片區等,布局了保衛里小區、衡紡機家屬區、特變花園小區、衡師小區等舊改項目,不僅給人們以文化的滋養,也為老舊小區改造如何尊重原有肌理、保護現有文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路。
改出“滿意小區”----
問計于民,“政府配菜”變為“居民點菜”
業主“刷臉”就能進門;小車進出小區可自動識別業主車牌號;客人來訪,在小區門口登記......在珠暉區冶金街道友愛里社區龍山里小區,小區管理已經實現了從開放式到智能化的轉變。

▲石鼓區合江街道安置房?!鋈襟w記者周圍 攝
事實上,衡陽老舊小區的改造不僅在內容上獨具特色,在廣度和深度上也有延伸。廣度上,充分整合小區亟需整改的,如雨污分流、道路基礎設施、水、電、氣改造等必改項目,以及加裝電梯、增設停車位等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可改項目,統一規劃、綜合改造;深度上,小區改造的觸角延伸至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在安全、健康等居民特別關心的問題上“下功夫”。
說起過去的龍山里小區,周圍的居民都直搖頭。該小區是原冶金廠在2000年建成的職工家屬房,時移至今,房屋老化、設施破損、環境臟亂等問題逐步呈現。今年以來,友愛里社區在該小區導入“社區管理小區化、小區管理物業化、物業管理法治化”的“三化”治理模式。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走訪,圍繞“小區怎么管理”“物業費用怎么收取”“停車費怎么收取”等問題,組織居民召開“屋場懇談會”。按照居民的需求,小區先后安裝智能門禁系統、增加監控攝像、設置停車位、加裝非機動車棚等,將居民提出的問題一條一條落實。
針對居民群眾的健康需求,蒸湘區蒸湘街道溫家臺社區設置健康小屋,開設健康教育知識專欄,邀請專業人員向轄區居民群眾講解健康知識,還免費提供血壓、血糖測量等服務。同時,在居民群眾居住較為集中的都市村莊小區、蒸水灣小區,設置自助式健康自測點,方便居民群眾自測身體。
“老舊小區最迫切需要改什么?怎么改?小區居民最有發言權。”李育全說,在老舊小區改造前,相關部門組織居民召開屋場懇談會,讓大家提出看法,一條條建議收上來后,牽頭部門對改造方案一次次修改完善,再對老舊小區的“疑難雜癥”對癥下藥,做到精益求精,確保老舊小區改造合民意。
改出“和諧小區”----
從看到做,“一家獨唱”轉為“大家合唱”
“這個地方是一塊菜地,不僅占用了我們的休閑空間,還時不時散發出一股臭氣。”
“家里的窗戶已經上了年紀,一到下雨天,我們就遭殃,希望在改造中能徹底解決。”
......
質監站小區位于衡山縣開云鎮大橋社區,樓齡超過20年。過去,這里不僅環境糟糕,房間還有滲水的問題,隨著老舊小區改造政策深入人心,小區居民紛紛建言獻策。
面對群眾呼聲,去年,衡山縣啟動質監站小區舊改項目,除了用好老舊小區專項改造資金和中央基礎設施配套資金,還多方籌集改造基金,發揮集聚效應,整合供水、電力、電信等各部門的專項資金完善小區配套設施,動員小區所屬單位和居民主動出資共同提升居住品質。例如,電力部門利用專項資金在小區內規整線路安裝充電設備;單位集體出資將原來臟亂的菜園改成了標準的健身廣場;小區居民配合房屋外立面改造自主更換門窗等。小區改造完成后,居民對生活品質要求也提高了,紛紛要求加裝電梯,部分業主還重新裝修了老房子,老舊小區煥發新的生機。

▲粉刷后煥然一新的石鼓區演武坪社區?!鋈襟w記者周圍 攝
讓居民主動參與“買單”難嗎?在石鼓區青山街道青山街社區,居民在雨棚、油煙凈化器、門店招牌更新等項目上,就是按不同比例由居民和政府共同分擔改造成本。“老舊小區改造不僅好看,而且實用,改到了我們心坎上,出錢出力我們很樂意!”青山街社區居民劉女士說,她們樓棟居民還主動籌資,讓老樓棟裝上新電梯,過上了“一鍵直達”的新生活。
“點多、面廣的老舊小區改造,不可避免會面臨資金匱乏的難題,近年來,我市打破政府一家獨唱局面,充分發揮居民主體作用和撬動社會資源,逐步形成了政府、居民、社會共同打造美好家園的格局。”在李育全看來,老舊小區不但要建好,更要管好,后續的管理更要充分借鑒“各出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經驗,凝聚老舊小區改造強大合力。
>>我要舉報